幼兒園老師如何對孩子進行規則教育
來源:育棟教育
時間:2019-04-12
點擊:183
很多孩子都在生活中缺少規則意識,雖然家長也會制定一些規則但是往往會疏于管理,導致孩子的規則意識難以建立,但是孩子一旦來到幼兒園,規則是一日活動中的最基本準則,所以孩子規則意識的養成至關重要。
常見的幼兒園規則教育表現在來園遲到、去廁所、盥洗、進餐等方面。如果孩子規則意識淡薄很容易在學習和生活中造成不良影響。今天育棟教育網給老師分享6個小方法,幫主孩子自覺遵守規則,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
孩子對于每天的學習都是充滿著好奇,也有很多活躍的孩子會急著問老師“今天我們學習什么?”但是實際上,大多數的孩子對于每日的學習都沒有準備,這也造成孩子會在課堂上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
面對孩子的好奇,老師可以和孩子提前制作一天的課程安排,用標志、圖案等表示每天要學的知識。這樣一來,不僅激發了孩子的學習欲望,更是讓孩子在期待中開展課程活動,事半功倍。
(例如:“嘴巴”代表要學有關說話的本領,如語言活動、歌唱活動;“手”代表操作類活動,如繪畫、手工等;“耳朵”代表用心聽,如欣賞音樂、聽故事……)
不僅如此,家長看到老師的課程安排,可以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幫助孩子溫故而知新。
幼兒老師在游戲過程中經常出現在一遍遍地講解游戲規則后,還是會有一些幼兒在活動開始后不停地問“老師,這個怎么玩?”
對此,老師可以通過制作一張簡單的圖片,用圖文并茂的形式描述游戲規則或玩法攻略,當幼兒不清楚怎么玩時,可以參照上面的說明自覺規范行為,而教師則可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對幼兒的觀察、指導和反思上。
依靠老師反復提醒來增強幼兒的規則意識往往效果不佳,那是因為幼兒的自控能力弱,對語言提醒的關注度低。所以盡管老師們多次提醒,但是每到洗手去衛生間的環節,孩子們還是會大吵大鬧。
其實針對這種現象,老師可以安排孩子們擔任管理員,督促其他孩子的行為。并且明確告訴孩子,誰表現好將會讓他們輪流擔任管理員。這樣一來不僅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秩序,讓孩子成為老師幫手的同時,同時對于一些平時與同伴交往少、管理意識弱的幼兒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鍛煉機會。
時間概念對幼兒來說非常抽象,幾點該干什么事都是大人來提醒,所以來園遲到、午休睡不醒等現象時有發生。對于孩子的時間觀念,老師必須和家長同步,一起幫助孩子建立時間意識。
同時,老師可以在幫助孩子建立時間規則的過程中制作一個圖表,在上面繪制“準時”和“遲到”兩個時間段區域,分別配上相應時間點的活動圖畫和文字。每天來園后,幼兒在老師的幫助下根據自己到園的時間在圖表中找到對應的活動。最后,幼師應該提醒家長,避免孩子遲到和頻繁請假的事情發生。
孩子在幼兒園難免會出現爭執和沖突,這是因為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往往較為突出,不論對錯都會覺得自己是對的。
面對這種情況,老師是解決不過來的,所以建議老師制作一個友情打轉盤,在轉盤上劃分若干個區域,每個區域提供一個解決矛盾的方法并配圖,如握手言和、去玩另一個游戲、冷靜一會兒、石頭剪刀布、說“對不起”、跟伙伴商量等。這樣不僅讓孩子體驗到了游戲的樂趣,也能增加孩子之間的友誼,這要比老師出面干預的效果要好得多。
每當與小伙伴之間發生爭執時,幼兒可自行轉動轉盤,根據指針指示的方法處理問題。漸漸地,幼兒不僅能掌握轉盤上的方法,還會自己想出許多更好的解決方法。
每到午餐時間,老師和保育員都非常忙碌,不僅要準備餐點,還要觀察引導幼兒安靜進餐。
其實幼兒園可以嘗試建立以小組為單位的進餐規則,當同組的所有人吃完飯并整理好餐桌后,才能離開進行自由活動。幼兒之間相互監督、提醒,大家一起養成良好的進餐習慣,不再嘰嘰喳喳、東張西望、發呆走神,吃飯速度明顯變快,進餐過程井然有序。
不論是大人還是孩子,規則意識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形成的,特別是對于孩子來說,行為反復也屬正常,所以就要求老師建立的規則必須始終如一。老師也可以根據自己所帶班級的特色,不斷推陳出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不管規則怎么合理,方法怎么巧妙,如果不能持之以恒,所有的一切都是零。
在老師培養孩子規則意識的同時,家長一定要理解,在給予幫助的同時也要信任老師。畢竟讓孩子在生活游戲中逐步建立與完善規則,并認真貫徹執行,才能讓孩子養成良好的規則意識,為今后的學習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上一篇:幼兒園手工制作教程:冰糕棍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