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完春節,你的孩子學會禮貌了嗎?
來源:育棟教育
時間:2019-02-28
點擊:183
新春佳節已過,回憶一下過節時的喜慶氛圍,以及期間走親訪友時的溫馨場景,是否依然回味無窮,嘴角掛笑?只是在這份溫馨中,總有那么一點不和諧的因素存在。請看下邊的場景:
“明明,來,這是張阿姨,快叫阿姨好!”性格比較活潑的還好,會順著大人的意思問好,如果孩子比較靦腆,則會躲在父母身后,怯生生的看著對面的人,遲遲不愿開口。孩子的父母尷尬的笑笑,以責備的口吻對孩子說:你這孩子,怎么這么沒有禮貌呢?此時的孩子,則更不知所措……
中國是個人情社會,面對那些熟或不熟的“朋友”,總習慣于用最熱情洋溢的微笑與話語來表達個人的真誠,自然而然的,也會要求孩子像自己一樣,做一個“懂禮貌”的人,并以自己的言傳身教,為孩子做一個良好的榜樣。面對孩子的不配合,更是“恨其不幸,怒其不爭”。可家長是否想過,這樣對孩子真的好嗎?
誠然,從小就教育孩子,做一個懂禮貌的人,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懂禮貌,是個人修養最基礎的部分。但所有的這些,應該有一個前提——“循序漸進”,尊重孩子的意愿,讓孩子在接受的情況下慢慢來。而不是急于求成,在家長需要的時候讓孩子第一時間就必須接受這樣的現實,落落大方的面對自己稍顯陌生的人展示自己的“禮貌”。大家捫心自問,當我們熱情洋溢的與人打招呼,談笑風生的時候,對面的那些人,真的就是我們親密無間的朋友或者親人嗎?我們一定要讓成人之間的虛情假意,過早的影響自己的孩子嗎?非得讓這張白紙,早早就沾染上那么些不和諧的因素嗎?
對于孩子禮貌的培養,應該貫徹于日常的教育中,而不是在需要的時候直接要求,在幼兒階段,很多孩子并不是很善于與陌生人打交道,從這個方面看,也是對孩子自我保護方面的一個培養,讓孩子知道,面對陌生的人,什么時候可以信任并親近,什么時候需要保護自己,拒絕陌生人所謂的“善意”。禮貌很重要,不要急于讓孩子被動展現自己的禮貌,以身作則,將禮貌的教育浸潤于生活之中,讓孩子在與人打招呼時,臉上掛的是真誠的笑。
下一篇:正確的家庭關系不是讓孩子怕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