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學會“讀心術”之后
來源:育棟教育
時間:2019-05-10
點擊:183
先來看一個小實驗——糖果任務
研究者向孩子們出示一個糖果盒子,問他們盒子里面裝的是什么。孩子一般都會說是“糖果”。這時研究者打開盒子,孩子看到里面實際上放的是鉛筆。
研究者再把盒子蓋好,然后問孩子,“如果現在從外面進來一個小朋友,你們猜猜他會認為盒子里面放的是什么呢?”
4歲的孩子基本能回答是“糖果”,但3歲孩子卻回答說里面是鉛筆。也就是說,3歲孩子似乎還不能洞察自己和他人的心理,他們意識不到先前自己曾認為盒子里面是糖果。
普遍來說,不同年齡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讀心術”。那么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如何體會孩子的這種心理變化并正確地加以引導呢?
生活本身呈現了許許多多有關心理理論問題的情境,而體驗是孩子對生活的一種親身經歷,他們會慢慢地去關注、評價某一事件或人物并形成自己的經驗。所以家長要充分利用一切機會讓孩子親身去體驗,并引導孩子學會心理換位、角色換位,從他人的角度來考慮問題,感受他人的內心狀態。
例如——
讓孩子洗一次碗,體驗父母干活的感受。
看見鄰家的寶寶不小心摔倒了,你可以問孩子:“寶寶怎么了?寶寶為什么會這樣呢?”這能讓孩子聯系自己的經歷體驗他人的感受。
給孩子閱讀故事時,要注意引導孩子關注人物的內心狀態,多用啟發性的問題來促進孩子對人物心理狀態的理解和運用。此外,你還可以讓孩子按自己的理解把故事復述下來,以加強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因為語言在兒童發展“讀心術”時擔任著重要角色。
例如你可以這樣做——
【故事】媽媽到幼兒園去接彤彤回家。走了幾步,彤彤要媽媽抱。媽媽說:“彤彤大了,不好再抱了,再抱就難為情了。”可是,小孩說:“不嘛,我腳痛嘛!”媽媽沒辦法,只好抱起彤彤。這時,彤彤班上的小朋友拉著爸爸的手走過來了,小朋友看著彤彤笑了。彤彤趕緊和媽媽說:“媽媽,我要下來走。”
故事講到這里,你可以問孩子:“彤彤的腳真的痛嗎?她下來是不是腳不痛了?她為什么不要媽媽抱了呢?”等等,這些問題可以看到孩子是否會讀媽媽的心,能否識破故事主人公彤彤的掩飾行為,并啟發孩子去思考別人的內心想法。
同伴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家鄧恩曾指出,2~4歲期間兒童之間的交往增長非常快,說明這個時期,孩子通過與同伴交往學到的知識可能更多于與成人交往學到的知識。成人在跟孩子交談時一般會認為孩子缺乏交流經驗,因而會給孩子留有一定余地,而同伴交談時,其他伙伴并不會給孩子留有余地。
因此,重視同伴交往,會促使孩子對雙方的知識、信念和看法進行清晰地思考。有研究發現,那些在交往中孤立的孩子,在適應他人觀點時有特殊的困難。
猜糖游戲——
一個小朋友先把雙手放在背后藏糖,他可以把糖捏在右手,也可以放在左手。接著伸出兩個拳頭,讓其他同伴猜他的哪個拳頭里有糖。猜對的那個人就可以獲得這顆糖。
在這個游戲過程中,小朋友們會猜測對方的想法,例如說“我想你會猜這個手”,有時在動作上還會做些假象,掩飾他的真實安排,有的小朋友甚至還去猜對方對自己的想法,比如會說:“我想你會以為我變了”之類的話,在游戲時能做到隨機應變。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內容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上一篇:面對各類家長幼師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