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自教育——孩子的東西,為什么不能自己做主?
來源:育棟教育
時間:2019-05-15
點擊:183
對于小朋友“物權”意識的樹立,是家長們極有可能忽略。但對小朋友的成長而言,這又是很重要的。讓孩子能夠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并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
尊重孩子擁有的這些物權,將會促進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發展。而尊重別人的物品則是一種社會規則,尊重這個規則會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成功順利地進行社會化。
尊重孩子的物權
雖然說孩子還未成年,但是他們也擁有許多私人的物品,像他們自己的小桌小凳、圖書玩具、個人空間等。僅管這些物品都是家長為他們提供的,但是當提供給他們使用的時候,就說明了這些物品的所有權歸孩子所有。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受到尊重時,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會獲得一定的促進。
1.及時強調家長在每次給孩子置辦一件新東西的時候,都應該及時向孩子強調:“這是送給你的”。隨后,應當介紹這件物品的名稱、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并且幫助孩子找一個恰當的位置擺放。
2.時常登記
家長應該為子女準備一本登記冊,指導他們進行物件登記,并向他們說明如何利用好登記冊來管理自己的東西。例如圖畫式登記:畫一桿水槍,標上日期,就代表某日置辦了一桿水槍。當然,家長和子女可以一起商量,創造出更多有趣有效的方法來登記。
3.定期整理
不管家長有多忙,也應該抽時間指導、帶領子女定期整理他們的物件,進行分類擺放。孩子年紀還小,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帶領,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當然,家長應該做的是帶領和指導,而不是包辦。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保持耐心,幫助孩子養成這個定期整理的好習慣,當他們能夠獨自完成這項工作時,家長就可以放手了。
4.設置專屬空間
如果家長能為子女設置一個小空間(比如給他們安排個小柜子)來專門擺放他們的圖書、玩具等就更好了。告訴孩子,這是他們的專屬空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布置這個空間。
5.不隨意處置孩子物品
有些成人在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下,就隨意丟棄或者收藏、挪動他們已經放置好的物件,這些行為往往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尊重。有時候,在家長眼里不重要的東西,在小朋友心里是非常重要的。家長的隨意處置,常會打擊到孩子存放物件的積極性,次數頻繁了,就極有可能使孩子養成亂擺亂放、亂扔亂棄的生活習慣。當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慣之后,家長再去指正、批評往往不會再有很好的效果了。所以,家長應當幫助子女養成好的取放習慣,用了東西要放回原處,并且做好孩子的榜樣,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件。
6.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有大人或者小朋友來家里做客,要取用孩子的物件時,一定要先經過孩子的許可,并且做到及時奉還。另外,家長還要教育子女學會與小伙伴分享自己心愛的東西,或者帶到學校與更多的小伙伴一起享用。
如果孩子的物權概念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的話,最初可能只是出現隨隨便便拿東西,到后來就有可能發展成偷竊。家長如果在苗頭出現時沒有抓住糾正的機會,孩子就有可能認為這種行為并沒有錯,等到釀成大錯時,想糾正已經為時已晚。
1.灌輸“輪流”、“借用”的意識
一般情況下,小孩子爭搶或者破壞他人的東西,可能只是出于好奇。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借機向孩子灌輸這兩種意識。可以跟他說:“再過10分鐘你才能玩那個積木,現在你應該讓給妹妹玩。”或者跟他說:“這是哥哥的東西,你要用的話要先問那個哥哥同不同意借給你。”
2.制定規矩
鼓勵他們想要什么東西就跟家長講,跟他們制定好規矩,在公共場合或者他人家里,哪些物品是可以拿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最基本地要跟孩子約定好:動用別人的物品時,要先詢問大人可不可行。
3.使孩子懂得與他人協商
孩子年齡還小,可能還不清楚為什么喜歡東西不可以隨意動用,父母應當告訴他們:“假如你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可以先跟爸爸媽媽講,讓我們看看可不可以。”這樣的交流模式讓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了協商的余地的。
4.分清楚“偷”與“借”的區別
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以及兩者行為造成的不同結果是家長必須灌輸給孩子的。當教育孩子不可以偷拿他人的物品時,要讓他明白“偷”是錯誤的行為,是不可以這么做的。
5.為拿(偷)的行為負責
要讓他們知道隨意拿他人的物品是錯誤的做法,是需要負責的。如果孩子有這類行為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適量、適當的懲罰,或者讓他放棄一件喜歡的東西,使他能夠體會到別人的感受。
6.歸還偷(拿)的物品
當知道孩子偷拿了他人的物品時,要讓他們自己歸還,必要時家長可以陪同。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一行為時,要先問清楚孩子的目的,再決定怎么處理。在批評和懲罰時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得到了尊重,也學會了要尊重自己,就不會再去做此類事情了。
7.學會分享
倘若家里來了年紀比子女小的小孩,可以讓子女學會與小弟弟/小妹妹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長也可以讓子女幫年齡小的孩子講故事、換尿片等,讓子女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他成長。
8.履行承諾
當在面對子女爭奪他人物品的時候,家長絕對不能采取哄騙的措施,例如:隨便承諾孩子:“你先把這個玩具還給別人,爸爸明天給你買一個。”家長說完可能就忘了,但是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被騙了時候,就難以再去相信家長的話了。
9.適時的稱贊
當孩子在長輩的教育下,慢慢改掉了壞習慣,家長就要給予他們適時的贊美,例如:“你真棒,做得真好!”在家長的鼓勵下,子女就會知道這個行為是正確的,就會逐漸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10.堅持原則
在制定出獎懲制度后,家長就應該堅持原則,時時遵守。不能為了省事就忽略或者不堅持原則,這樣會誤導子女,不能讓他們正確、清楚地知道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
11.有效的親子對話
效果良好、氣氛融洽的對話對于家長與子女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可以借此機會了解子女的想法,并鼓勵他說一說生活中的事情,并從中適當教育,這樣可以避免一些錯誤的觀念和行為。
與此同時,家長在生活中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和睦相處,尊老愛幼,多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讓孩子處處感受愛與和諧的重要,如:做了好吃了東西分給鄰居嘗嘗,借給朋友需要的東西……
分享,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也是在當今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技能。從小樹立孩子的物權意識,才能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當孩子明白要尊重他人的物權時,就代表他們已經掌握了一種社會規則,這將會讓他們在交往中更受歡迎。對于小朋友“物權”意識的樹立,是家長們極有可能忽略。但對小朋友的成長而言,這又是很重要的。讓孩子能夠樹立獨立自主的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要愛護自己的東西,懂得維護正當的權利,并且尊重他人,這些都是極其重要。
尊重孩子擁有的這些物權,將會促進孩子在方方面面的有益發展。而尊重別人的物品則是一種社會規則,尊重這個規則會使孩子在交往中受到歡迎,成功順利地進行社會化。
雖然說孩子還未成年,但是他們也擁有許多私人的物品,像他們自己的小桌小凳、圖書玩具、個人空間等。僅管這些物品都是家長為他們提供的,但是當提供給他們使用的時候,就說明了這些物品的所有權歸孩子所有。當孩子意識到自己在這方面的受到尊重時,其他方面的發展也會獲得一定的促進。
1.及時強調
家長在每次給孩子置辦一件新東西的時候,都應該及時向孩子強調:“這是送給你的”。隨后,應當介紹這件物品的名稱、用途以及使用方法、注意事項等,并且幫助孩子找一個恰當的位置擺放。
2.時常登記
家長應該為子女準備一本登記冊,指導他們進行物件登記,并向他們說明如何利用好登記冊來管理自己的東西。例如圖畫式登記:畫一桿水槍,標上日期,就代表某日置辦了一桿水槍。當然,家長和子女可以一起商量,創造出更多有趣有效的方法來登記。
3.定期整理
不管家長有多忙,也應該抽時間指導、帶領子女定期整理他們的物件,進行分類擺放。孩子年紀還小,如果沒有大人的指導、帶領,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當然,家長應該做的是帶領和指導,而不是包辦。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保持耐心,幫助孩子養成這個定期整理的好習慣,當他們能夠獨自完成這項工作時,家長就可以放手了。
4.設置專屬空間
如果家長能為子女設置一個小空間(比如給他們安排個小柜子)來專門擺放他們的圖書、玩具等就更好了。告訴孩子,這是他們的專屬空間,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布置這個空間。
5.不隨意處置孩子物品
有些成人在沒有得到孩子的許可下,就隨意丟棄或者收藏、挪動他們已經放置好的物件,這些行為往往會讓他們感到不被尊重。有時候,在家長眼里不重要的東西,在小朋友心里是非常重要的。家長的隨意處置,常會打擊到孩子存放物件的積極性,次數頻繁了,就極有可能使孩子養成亂擺亂放、亂扔亂棄的生活習慣。當孩子養成這種不良習慣之后,家長再去指正、批評往往不會再有很好的效果了。所以,家長應當幫助子女養成好的取放習慣,用了東西要放回原處,并且做好孩子的榜樣,不隨意處置孩子的物件。
6.尊重孩子的所有權
有大人或者小朋友來家里做客,要取用孩子的物件時,一定要先經過孩子的許可,并且做到及時奉還。另外,家長還要教育子女學會與小伙伴分享自己心愛的東西,或者帶到學校與更多的小伙伴一起享用。
如果孩子的物權概念沒有及時建立起來的話,最初可能只是出現隨隨便便拿東西,到后來就有可能發展成偷竊。家長如果在苗頭出現時沒有抓住糾正的機會,孩子就有可能認為這種行為并沒有錯,等到釀成大錯時,想糾正已經為時已晚。
培養孩子物權意識的11個方法
1.灌輸“輪流”、“借用”的意識
一般情況下,小孩子爭搶或者破壞他人的東西,可能只是出于好奇。這個時候家長可以借機向孩子灌輸這兩種意識。可以跟他說:“再過10分鐘你才能玩那個積木,現在你應該讓給妹妹玩。”或者跟他說:“這是哥哥的東西,你要用的話要先問那個哥哥同不同意借給你。”
2.制定規矩
鼓勵他們想要什么東西就跟家長講,跟他們制定好規矩,在公共場合或者他人家里,哪些物品是可以拿的,哪些是不可以的。最基本地要跟孩子約定好:動用別人的物品時,要先詢問大人可不可行。
3.使孩子懂得與他人協商
孩子年齡還小,可能還不清楚為什么喜歡東西不可以隨意動用,父母應當告訴他們:“假如你想要某個東西的時候,可以先跟爸爸媽媽講,讓我們看看可不可以。”這樣的交流模式讓家長與孩子之間有了協商的余地的。
4.分清楚“偷”與“借”的區別
這兩個概念的區別以及兩者行為造成的不同結果是家長必須灌輸給孩子的。當教育孩子不可以偷拿他人的物品時,要讓他明白“偷”是錯誤的行為,是不可以這么做的。
5.為拿(偷)的行為負責
要讓他們知道隨意拿他人的物品是錯誤的做法,是需要負責的。如果孩子有這類行為的時候,家長可以給孩子適量、適當的懲罰,或者讓他放棄一件喜歡的東西,使他能夠體會到別人的感受。
6.歸還偷(拿)的物品
當知道孩子偷拿了他人的物品時,要讓他們自己歸還,必要時家長可以陪同。當家長發現孩子有這一行為時,要先問清楚孩子的目的,再決定怎么處理。在批評和懲罰時也要注意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得到了尊重,也學會了要尊重自己,就不會再去做此類事情了。
7.學會分享
倘若家里來了年紀比子女小的小孩,可以讓子女學會與小弟弟/小妹妹分享自己的玩具。家長也可以讓子女幫年齡小的孩子講故事、換尿片等,讓子女有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幫助他成長。
8.履行承諾
當在面對子女爭奪他人物品的時候,家長絕對不能采取哄騙的措施,例如:隨便承諾孩子:“你先把這個玩具還給別人,爸爸明天給你買一個。”家長說完可能就忘了,但是當孩子意識到自己被騙了時候,就難以再去相信家長的話了。
9.適時的稱贊
當孩子在長輩的教育下,慢慢改掉了壞習慣,家長就要給予他們適時的贊美,例如:“你真棒,做得真好!”在家長的鼓勵下,子女就會知道這個行為是正確的,就會逐漸養成好的行為習慣。
10.堅持原則
在制定出獎懲制度后,家長就應該堅持原則,時時遵守。不能為了省事就忽略或者不堅持原則,這樣會誤導子女,不能讓他們正確、清楚地知道哪些行為是正確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
11.有效的親子對話
效果良好、氣氛融洽的對話對于家長與子女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家長可以借此機會了解子女的想法,并鼓勵他說一說生活中的事情,并從中適當教育,這樣可以避免一些錯誤的觀念和行為。
與此同時,家長在生活中要多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要相互尊重,相互謙讓、和睦相處,尊老愛幼,多關心別人,幫助別人,讓孩子處處感受愛與和諧的重要,如:做了好吃了東西分給鄰居嘗嘗,借給朋友需要的東西……
分享,是一種境界,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升華,是與人方便與己方便,也是在當今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生活技能。從小樹立孩子的物權意識,才能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行為。當孩子明白要尊重他人的物權時,就代表他們已經掌握了一種社會規則,這將會讓他們在交往中更受歡迎。
幼兒教育網官網:www.zgyejy.net(長按可復制)
如您在生活中有育兒或者幼教方面的困惑,請關注幼兒教育網官方微信號:yuerjiayuwang,直接說出你的問題,將會有國內知名的幼教專家幫您答疑解惑,讓您的孩子得到健康快樂的成長。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內容來源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